秋季为何越来越短了,且秋季为什么容易发胖
近期,不少人在感叹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暂,从短袖直接切换上了秋裤。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感受,9月下旬时,全国大部气温还普遍偏高,但10月以来,多轮冷空气接踵而至,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入冬步伐加快。那么,秋天真的变“短”了吗?来看气象专家的解读。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 朱定真:对于今年秋季是不是短了,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不是入秋晚了,再一个是不是入冬正常或偏早,这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秋天日期偏短。

今年入秋到底晚不晚?首先要来看如何判定“气象入秋”。和公众体感的“秋天”不同,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需当某地连续五天的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22℃时,才算达到入秋标准。什么是滑动平均气温呢?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 朱定真:为了保证不是受一两次冷空气的降温影响,所以叫5天滑动平均气温。从某一个日期开始,以5天为一周期的滑动,逐渐来测温度,直到低于22度的平均温度出现了5天以上,如果是连续的,那这5天里的第一天就作为入秋日期。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的入秋时间大不一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常年平均数据显示,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哈尔滨、兰州、银川等地通常是在8月中旬就早早入秋,而广州、南宁等地则要等到10月下旬至11月,海口甚至要到11月底才进入秋季。而四季如春的昆明、高海拔地区的拉萨和西宁等地,则几乎“常年无秋”。
受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冷空气偏弱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入秋时间明显推迟。以南京为例,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入秋的一年。而今年南京于4月29日入夏,夏季总长达167天,同样创下历史纪录。
我国多地秋天呈“迟到早退”趋势
气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多地秋天不仅来得越来越晚,而且停留时间也越来越短,呈现出明显的“迟到早退”特征。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秋来迟”的情况并非今年特有。对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入秋日期,我国多地入秋时间出现推迟。其中,郑州、宁波、深圳、杭州等地的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北京、长沙、南京、合肥、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相较于多地入秋时间的推迟,今年北方地区的入冬进程显著加快。10月上旬,多轮冷空气影响,叠加秋雨连绵、日照偏少,使得京津冀多地秋季长度明显短于常年。以石家庄为例,其常年平均入冬时间为11月7日,而今年入冬时间提前至了10月18日,导致今年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仅有31天,创下当地最短秋季日数纪录。
“迟到”与“早退”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秋季持续时间的“缩水”。对比1961—1990年,在1991—2020年这三十年间,安徽合肥的秋季缩短了11天;北京、江苏南京、湖南长沙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秋季,减少了6至7天;天津、银川、重庆、乌鲁木齐等地的秋季,也缩短了3至4天。
最后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的时间原本就短暂,京津冀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数地方,秋季时长通常在50天左右。相比之下,四川、陕西、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秋季则相对较长,普遍有70至80天。其中,贵阳秋季最长,从8月底一直持续至11月下旬,常年平均有83天之长,成都以78天时长紧随其后。
全球变暖“挤压”了秋天
为何秋天会变得又短又晚?科学家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季节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针对秋季“缩水”的现象,气象专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调整。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过后,太阳辐射逐步减弱,冬夏季风开始转换,所以气温会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全球变暖,使得夏季高温持续时间更长,而冷空气的活跃又可能促使部分地区提前入冬,“一推一拉”效应,导致了秋季的缩短。
季节的急速转换不仅影响体感,更对健康提出挑战。秋冬交替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剧烈,是心脑血管、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高发期。专家提醒公众,特别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患者,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合理安排出行与户外活动,以减轻气温骤变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秋季人更容易肥胖与饮食增加、代谢变慢、激素变化、运动减少等有关。
1. 饮食增加:秋季天气转凉,的食欲往往会有所增加。一方面,身体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本能地想要储存更多能量,所以会发出需要更多食物的信号。另一方面,秋季有许多应季美食,如各类水果、大闸蟹等,丰富的食物种类诱惑着摄入更多热量,当热量摄入远超身体消耗时,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导致体重上升。
2. 代谢变慢:随着秋季气温降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会逐渐变慢。身体的各项机能活动相对夏季有所减缓,能量消耗也随之减少。就像一台机器,运行速度变慢了,消耗的能量也就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保持和夏季相同的饮食量,身体无法及时消耗掉这些能量,就容易造成能量过剩,进而引发肥胖。
3. 激素变化:秋季人体激素水平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可能相对减少,甲状腺激素对调节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分泌减少会使得新陈代谢的速度变缓。同时,一些与食欲调节相关的激素,如胃饥饿素等,可能会出现波动,导致更容易感到饥饿,从而增加进食量,最终促使体重增加。
4. 运动减少:秋季天气转凉,的户外活动意愿降低。相比夏季,更倾向于待在温暖的室内。运动量的减少意味着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而日常饮食摄入的能量并没有相应降低,能量收支失衡,脂肪就会在体内堆积,使人更容易发胖。
在秋季,我们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同时适当增加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保持身体的活力和能量消耗平衡。如果体重出现异常变化且难以控制,建议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