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卖到40元一串:民间手艺人的赚钱机会
近日,甜品界新晋网红“奶皮子糖葫芦”风靡全网,不少网友跟风打卡的同时,约20元到40元一串的“奶皮子糖葫芦”价格也备受网友吐槽,“又贵口感还一般”。
10月28日,浙江多家卖奶皮子商铺表示,很多店铺现在都卖断货,预约都排到几天后,正在加紧赶制。有商家称,到店买草莓奶皮子冰糖葫芦40元一串,一串有4颗草莓。主要是因为草莓、奶皮子涨价还缺货,租金也贵,“我也感觉贵,尝尝就行”。
还有售卖定价40元、劵后28元的“奶皮子菠萝蜜冰糖葫芦”商家表示,奶皮子现都断货没有糖葫芦卖,顾客排队买都要1—2小时。“菠萝蜜糖葫芦定价40元一串这么贵还不一定买得着,进货的奶皮子几十元一张,不能亏本卖”。
这串让年轻人疯狂打卡的糖葫芦,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表面看是 “味道创新”:传统糖葫芦只有山楂的酸脆甜,奶皮子款却加了三层巧思,先裹上奶皮增香,中间夹酸奶解腻,内核能换草莓、榴莲等水果,口感层次确实更丰富。但真正让它火出圈的,是 “社交货币” 属性。雪白奶皮配鲜红水果,裹着亮晶晶的糖衣,随便一拍都是高颜值大片,发朋友圈秒获点赞。

商家更是把营销玩得溜:搞 “每人限购两串”“每天只卖 500 份” 的饥饿营销,故意控制出餐速度,把 “排队两小时” 变成卖点。年轻人的心理很简单:刷到全网都在吃,自己没尝过就像 “跟不上潮流”,排队的过程反倒成了 “参与潮流的仪式感”。就像杭州阿姨看不懂:“不就是糖葫芦加奶皮?” 可在年轻人眼里,这是 “融入圈子的入场券”。
爆火背后,骂声也没断过。“40 元一串,比普通款贵十倍,纯属收割智商税!” 网友的吐槽直指性价比。有细心人算过账:一张奶皮成本几块钱,一串晴王葡萄用量有限,总成本顶多十几元,售价却翻了两三倍。更讽刺的是,有爆料称部分商家用植脂末调奶皮、奶粉兑酸奶,水果还是前天的存货,糖衣厚得能当口香糖嚼。火了之后商家还 “变脸”,服务跟不上还态度傲慢,不少人打卡后直呼 “后悔”。
其实这就是套成熟的网红食品流水线:产品设计要 “视觉爆点”,包装要 “社交货币”,营销要 “饥饿驱动”。奶皮子不是真创新,是符号;酸奶不是好配料,是情绪道具。你吃的不是糖葫芦,是你在社交媒体上想扮演的 “会吃、懂生活” 的自己。可热度来得快去得快,西湖区一夜冒出八家跟风摊,有的加芝士,有的插冰淇淋,消费者很快分不清原创跟风,排队的人就散了。
有意思的是,最早的商家早赚够了:用 25 元单品撬动百万流量,把路边摊做成城市 IP,现在都开起旗舰店,还搞限量款靠老粉收割。他们算准了不靠复购,靠 “稀缺感” 赚快钱。
说到底,食物终究要靠味道说话。花 25 元尝份新鲜体验无可厚非,但为跟风排 3 小时花 40 元,就难免交了 “智商税”。下次再遇排队的网红美食,不妨先问自己:是真想吃那口味道,还是怕错过潮流?毕竟 40 元能买两斤普通糖葫芦,甜得实在,还不用遭排队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