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百科 > 工作生活 > >亚马逊宣布将裁减近1.4万个岗位,预计将继续在关键战略领域招聘员工

亚马逊宣布将裁减近1.4万个岗位,预计将继续在关键战略领域招聘员工

时间:2025-10-28 22:40:54 来源:互联网

亚马逊10月28日宣布,正在公司内部实行组织架构调整,将裁减近1.4万个岗位。亚马逊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精简层级、调配资源,确保公司投资于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以及对客户当前和未来需求至关重要的领域。

声明称,展望2026年,亚马逊预计将继续在关键战略领域招聘员工。

亚马逊正在经历一场看似矛盾的变革:一边宣布裁减多达3万个企业岗位,一边计划在假日季招聘25万名临时员工。同一时间,公司还投入超40亿美元扩建配送网络。裁员与扩招并行,收缩与投资共存,这并非混乱,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转型——精简管理层级,强化运营效率。

此次裁员主要波及人力资源、设备与服务、运营支持等企业职能部门,约占其35万企业员工的10%。这些岗位多集中于后台管理,不直接参与商品配送或客户服务。而与此同时,亚马逊正加速推进“当日达”“次日达”服务,目标在2025年底前覆盖超4000个小型城镇。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公司从“规模扩张”向“效率驱动”的深刻转向。

亚马逊的调整并非突发奇想。2020年疫情期间,为应对激增的线上订单,公司大规模扩招,全球员工一度突破160万。但随着消费需求回归常态,庞大的管理架构开始显现冗余。CEO安迪·贾西多次公开批评内部“过度官僚”,称一些流程“慢得令人沮丧”。此次裁员,正是对过去扩张的系统性修正。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亚马逊已在全球仓储系统中部署超过100万台机器人,并推出名为DeepFleet的生成式AI模型,用于优化机器人路径与车队调度。这一系统使物流运行效率提升约10%,订单处理时间缩短,人力依赖显著下降。贾西明确表示,AI将替代大量重复性工作,未来几年整体员工数量可能继续减少。

这种“机器换人”主要发生在后台与物流环节。例如,过去需要人工审核的库存调配、客服工单处理、财务结算等流程,如今正由AI自动完成。企业职能部门的裁员,本质上是自动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配送、仓储操作等难以被完全替代的岗位,仍在持续扩张。

亚马逊的物流体系正在经历结构性重塑。公司推出了“供应链智能托管”(SCA)模式,构建“干线运输+缓冲仓+履约仓”的三级网络。通过AWD(远程配送中心)作为缓冲,亚马逊能在不增加FBA核心仓容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库存周转率。如今,FBA库存存储周期已被压缩至4周,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模式要求更高的系统协同能力,也倒逼组织变革。过去,亚马逊依靠层层审批和庞大管理团队推动执行;如今,公司更强调扁平化决策与数据驱动。内部已设立“运营效能优化”岗位,专门负责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流程浪费,推动全球标准统一。管理职能不再是“控制中心”,而是“效率引擎”。

与同行相比,亚马逊的战略路径尤为独特。微软、谷歌、Meta虽也裁员,但重心仍在AI模型与云服务投入。微软Azure、谷歌Gemini、Meta的Hyperion数据中心,都是面向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而亚马逊的AI投入,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的商品流动——让机器人跑得更快,让仓库转得更高效。

英特尔则呈现反面案例。尽管同样裁员2.2万人,但其营收停滞、亏损扩大,暴露的是技术落后与市场失焦。而亚马逊在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5%,远超11%的营收增速,证明其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已转化为真实利润。这种“利润增速跑赢收入增速”的现象,正是运营优化的直接体现。

对员工而言,这场变革意味着职业结构的重塑。企业职能岗位的缩减是大势所趋,但新技术也催生新角色。例如,机器人协调员、AI训练师、供应链数据分析师等职位需求上升。亚马逊正通过内部转岗计划,将部分被裁员工转移至物流与技术岗位,试图缓解转型阵痛。

对外部社会而言,亚马逊的模式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其高效物流持续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自动化加速可能加剧就业结构性失衡。尽管公司仍在招聘大量季节工,但这些岗位多为临时性、低保障职位,难以弥补白领岗位的流失。

展望未来,亚马逊的“精简管理+强化运营”模式 likely 将持续深化。随着AI工具进一步渗透,更多后台职能可能被自动化取代。与此同时,公司对物流网络的投资不会停止。2026年配送规模翻倍的目标,意味着更多前置仓、更多配送站、更多本地化服务岗位。

这场变革的启示在于:科技公司的竞争,已从“谁雇的人多”转向“谁能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亚马逊正在用行动证明,增长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源于系统效率的精进。它的裁员不是衰落的信号,而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重组——减去冗余,留下敏捷;裁掉成本,换来速度。

相关阅读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